Hit Audio
Rougue Audio
Marklos
Melody
ZU
Almarro
Line Magentic Audio
Eastern Electric
發燒音響 2003年10月號
試聽篇
Leo
當今一絕
ZU Cable的B3製線技術
「……ZU Cable的線材頻寬極廣,果然有增強空間感的特性。其實,單是這兩項效果表現已足可稱皇……」
尋根究底

我曾經在CES見過《ZU》這牌子,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主要原因自然是組合的獨特音效表現,然而,產品的外形設計和那有一點「玄味」的logo也十分吸引。

多月前聽說ZU Cable終於在香港登陸了,但卻是神龍見首不見尾,形蹟飄忽無定。一星期前YK告訴我《膽皇》Mark哥已成為正式代理,也問我有興趣一試與否。這一問正中下懷,也可以趁此機會開解心中疑團。

ZU組合令我最難忘的,是那超常的空間感,這是因為組合中其他器材的特性?抑或是線材本身也有這種特長呢?也許主持人的校聲技術高超…。在陌生的聆聽環境裡,聽整套組合是無法分辨個別器材的水準和特性的,所以若有機會尋根究底,這自然令我嚮往。

形神一體

在CES裡沒有機會親手撫摸ZU Cable線材,這一次可以肆意把玩了。從外形和手感而言,看來ZU Cable的線材並不是重量級,某一類的發燒朋友可能認為這是「班數」未到頂級的自然結果,但另一類卻有額手稱慶的相反意見。

在現實的情況裡,天皇級的發燒線絕大部份都是既粗且重,這種「質感」無疑是令人感到物有所值,而事實上,這些線王的製作結構的而且確十分複雜和精密,生產成本亦屬昂貴,再加上銷量一定不多,售價毛利是非加大不可。但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嗎?我覺得影響音效最大的還是技術和科技的支持。

ZU的線材並非柔軟,但也很容易砌成稱意的彎曲度,插線也變成樂事,不會叫你心中暗罵。

ZU Cable的線身有一種異常的彈性,韌度特別高,人說「形神一體」,我的經驗告訴我,結果是有七成準確,ZU Cable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呢?而今次測試的線材一共有三款,全都是頂級製作。

精心創作

電源線的型號是「亞媽」──Mother。從它的外形設計中,我看到製作者是花盡心思的,而且一絲不苟。插頭若不是自己製模,便是一個個用車床手造,兩端都是鋁合金圓頭,用指一彈,沉實的聲音告訴我裡面有阻尼(Damping)物料,如果不是的話,這金屬殼非常厚。接近電源插頭的一端有另一個扁圓形的金屬套,雖暫不明其設計,但肯定有某些作用。網狀外套也是獨有,不知為何,它令我感到信心加大。「亞媽」售價相當普及,只是港幣3,800元(2米),望上去就覺得物有所值。除了Mother之外,還有另外兩款電源線,最平宜的一款Birth只賣1,390元(2米)!

線材都有一個共通點,儘管每一個牌子都有平有貴,但音質基本是相同的,分別只是效果輕重而已。如果這牌子有多款線的話,它的平線也有一定水準,好讓有不同預算的發燒友有多個選擇。看ZU Cable的Catalogue,其「簡潔」程度可能是發燒界中之最,就是它的網頁也沒有太多的資料。只知Mother已是第二代,而且用一種名為「B3」的技術製造,線芯是銀合金(Silver Alloy),線的直徑是半吋不到,但裡面的隔離卻有8層之多。ZU Cable的設計哲學也沒有標題大論,從那短短的幾句說話中,我感到ZU Cable對電訊保持能量、磁場和RF干擾是非常重視的,設計方向也是針對這些問題為主。

靚聲殺手

在廿年前,我已經感受到上述問題,也找到頗有效的解決方法。然而今天的RF卻比以前強了不知多少倍,衛星和手提電話發出的超高頻直接影響組合的音效表現。在全套組合中,最受干擾的便是那些有「天線」效能的線材!

新製的線材如要勝人一籌,減低RF干擾是最主要的方向,否則超高音一定會被影響,透明度一定受到某程度的破壞,空間感和細緻度亦無法做到盡善盡美。這是現代科技環境的破壞,一般人也許不覺,但對我們一批發燒友卻是損失。不少朋友跟我說他們的組合好像越來越衰退,但花了錢也改善不太多,我通常叫他們在Hi-Fi房中試用手提電話的開關作AB比較,事後都感到無奈,想不到現代RF是「靚聲殺手」!

敢稱一絕

訊號線是《Varial》,售價港幣4,600元(1米)。製作的精美不下於Mother,全部端子都是獨家設計,也是用鋁合金做外殼,線芯也是銀合金,它是有力向性的設計,所以特地做了一個一邊大 ,一邊細的「鋁鉈」,讓兩根線在「鉈」裡穿過,大頭的一面指向音源,細的一方指向接收器材,非常清晰。

在使用上,它的煲線程序也是與眾不同,只開前級不開後級也有相同的結果!大約250個小時便進入佳境了,網頁中亦罕有地解釋末煲熟之前的「硬聲」的自然反應。也強調在100小時之後的「大躍進」。音質幼滑無比,ZU Cable的主事人在網頁中也誇下海口,《Varial》是最世界最靚的訊號線,而且是

不論任何價錢!

ZU Cable一共有6款訊號線,最早宜的一款Disco竟然是低至港幣550元(1米)!越知得多越感到ZU的神奇,它可能替我們帶來不少的驚喜。

發燒之作

喇叭線是《Ibis》,也是ZU Cable的極品級,售價港幣10,000元 (2.5米),製作與外形設計跟剛才所述的是同出一轍,兩瑞都有鋁合金磚各一,除了刻上方向指示之外,作用也是耐人尋味,完全沒有解說。兩端的「叉」有大小兩款選擇(亦可選香蕉插),全部都是不經任何電鍍的純銅,這是最發燒的選擇,也最靚聲。鍍金固然可以避免氧化,但總是隔了一重,總會損失一點點什麼。純銅的唯一缺點是需要打理,廠方指意用Brasso「潔銅水」,我自己的經驗是用千度級極幼沙紙,包上一塊平滑的小板輕磨小叉前後兩面五六次是有更好效果。煲線前後特點大致相同,音質由「硬」變成「滑」,生命力、溫甜程度、和準確度亦從「弱」變成「強」。煲線時間長近一倍,最少要400小時。

初嘗滋味

測試組合是Herron VTSP-1-166最新前級。舊款VTSP-1是可以交回廠方作升級,除了換上分166格的音量掣之外還有其他,連運費的「套餐」只是四千多元港幣,值得考慮之至。後級是ARC D-150,喇叭用上了FS688,音源部份是Marantz SA12-S1。

試音碟是《龍虎會》的一套再加入新血,但已是經過DSD升碼了。聽過《Naim》、《Cantate Domino》和《Hotel California》之後,立刻換上其他大致同價的訊號線作AB比較,感受相當強烈,ZU的線材頻寬極廣,果然有增強空間感的特性。其實,單是這兩項效果表現已足可稱皇,高音不但幼滑,而且既柔且甜,中音溫暖自然,有非常的「人性」表現,速度極快,細緻度令我感到意外,動態和對比也相當強烈。美中不足的是中低以下較薄,聽《Naim》的鋼琴低音Chord共鳴和《Cantate》的大風琴令人感到意猶未盡。聽上去,ZU Cable的線材跟一般扁帶設計喇叭線有點相似,但更溫甜,高音以上的靈性也只有過之而無不及,中低以下也是略為薄了一點點。

滑走全程

劍不磨不利,器材亦需要玩盡。首先,我把《Varial》的「方向鉈」滑走全線多個部份,看看是否有改變,結果是「鉈」越近中央,音質越薄,越接近前級卻變得越厚。此一改變雖並不那般強烈,但中低以下的厚度和質感已見改善。

愛心按摩

第二招比較少用,但在某類線材中卻是用得著,而且有立竿見影之妙,特別是一些充滿韌性的線身。用指力替線身由頭至尾以「愛心」去一邊重按,一邊輕拗。用愛心的意思是需要有耐性,我替三款線按摩好之後已經感到拇指和食指有點酸痛,一切做好也花了十多分鐘。雖然我對這一招頗有信心,但收效之大卻是一生之最!

重新駁線再開機,之後立刻聽YK用作煲線的一首Shostokovich,不但中低以下的質感和質量暴升,整體表現也有改進,包括了空間感。

盡善盡美

這一招把YK原來唯一的保留完全改觀,也把我對ZU Cable的印象再次提升兩級!以書架式喇叭而論,聽《Naim》的重播已是盡善盡美,中低以下的音質相當豐滿,中音充滿有彈力的美,高音以上似是無窮無盡,音尾又圓又滑,當真可以用「大珠小珠落玉盤」去形容綱琴的音質。

《Kidd姐》感情盡露,如泣如訴,可稱動人心絃,結他充滿彈跳力,每一粒聲都玲瓏浮凸,畫面十分立體。從《Rhapsodies》裡可以聽到ZU Cable是十分「快」,細緻度一流,動態和對比亦令人感到意外。

《Cantate Domino》這張「黑教堂」是可以把ZU Cable的特性完全發揮,人聲又純又甜,大風琴的低頻有質量,亦有強烈的線條美,大合唱把空間的「形」完全顯露,密度之高亦是世間稀有。

聽《Rossini》是另一絕。絃音不但充滿美感,而且絲質感(Silky)令人感到真實。

聽上述類形歌曲已令人回味,想不到聽《加州酒店》亦可以令我同樣動容。開頭一記結他「掃chord」已令我眼前一亮,「餐」的一聲,六條絃的不同音頻清清楚楚,而且「見」到每一根絃都在震動。Kick Drum也難不到它,連低頻的迴響也特別明顯。觀眾喝采聲、叫聲、和掌聲似是特多,而且音場也是特大。棍擊snare鋼邊的dot dot聲非常吸引,人聲也絕無「硬」或「利」,整體表現可稱超凡。

總結

聽後感不但令我回味,而且有以上的衝擊,令我對ZU Cable產生擁有的慾望。也許ZU Cable的線材不是人人心目中之最,但我自己卻深深感到它那多個已達到世界級頂峰水準的獨特專長。除了上述線材之外,ZU Cable還有平衡訊號線、數碼線,特地為影視、收音機和唱盤而設的專用線,而且還有橋線(Jumper)。由此可見ZU Cable對線材的設計是罕有地專業,但它卻是少為中港人士知曉。然而在美國本土卻早已大行其道,我們今天才開始認識ZU Cable也不為遲,現在藉此鄭重推介各位要花點時間去聽聽這一系列的靚線。